经开规划
昆明经开区地处昆明主城、呈贡新城、新国际机场三角区域中心,国批面积11.8平方公里(含出口加工区2平方公里),实际管辖面积156.6平方公里,下辖阿拉、洛羊两个街道,辖区总人口约17.7万人,常住人口约13.5万人,是目前云南省唯一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出口加工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
一、 历史发展沿革
1992年,昆明经开区开始建设。二十年间,经开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依次经历了“起步探索”、“加速发展”、“跨越腾飞”三个阶段。
1997年以前,经开区成立时间不长,可以依赖和利用的资源有限,实践管理和运行经验也不足,这一时期,经开区主要是摸索前进,完成了2平方公里起步区的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了管理机构和试探性地引进了一批项目,但开发建设速度并不快。直到1997年2月,昆明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决定》,明确了经开区的体制、职能、权限等,经开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加快,机构部门职能逐步到位,管理体制也进一步完善,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说,1997年应该是经开区的第一个关键节点。
紧接着是2000年,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国务院批准经开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于经开区而言,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历史事件。2005年,国务院又批准以经开区为载体建设昆明出口加工区,经开区再一次掀起了新一轮开发建设的高潮。但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经开区的经济总量并不大,与发达地区开发区相比,仍然落后。
2006年,经开区开始全面实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事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为开发区的发展释放出了空前的活力和空间,逐步引领经开区步入了跨越发展的轨道,经开区的开发建设也进入到了一个激扬奋进的时代。2008年,经开区又推行实体化管理改革,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权责合一、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的新阶段。因此,可以说,进入“十一五”以后,才是迄今为止经开区最重要的、真正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折点。
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云南省迎来全新的“桥头堡”时代,经开区也自加压力,适时提出“提升建设新经开、再造改造创一流”的“十二五”战略目标。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2013年,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继召开,提质增效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国经济工作的新要求,更是新时期赋予国家级开发区的新使命。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经开区积极转变发展思路,顺势提出围绕“提升建设新经开、再造改造创一流”的战略目标,依据“强产业、优服务、培文化、促和谐、美园区”的总体布局,走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开发建设新道路,到2013年底,实现全区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目标,步入千亿园区行列;到2017年,全区销售收入超2500亿元,使经开区在经济规模、管理服务、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实现倍增跨越,努力再造一个全新经开区的总体发展目标,指明了当前及今后五年经开区的发展方向,奠定了经开区再次腾飞的基础。
二、 管理体制概况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是昆明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行政审批权限,对经开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建区以来,经开区始终坚持精简高效原则,推行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形成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服务机制。针对“小政府、大服务”的现实管理需求,经开区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优化投资软环境。组建投资集团公司,率先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进一步整合机构职能、简化行政审批事项,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奖惩激励和督查督办制度,培养了一支团结干事的干部职工队伍。
2008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经开区实施实体化改革,正式托管阿拉、洛羊街道,控制面积扩大近15倍,常住人口达14万多人,从单一工业园区转变为城乡兼容区,由经济建设为主转变为经济社会、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事务大量激增,市政建设任务加剧。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2009年初,经开区实施了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大部制”的改革要求,进一步以职能整合为基础,调整理顺职能职责,设置党群工作部、经济发展部、建设发展部、城乡发展部、社会发展部、办公室、投资公司即“五部一办加公司”管理体制,实行委领导分工管理和AB角工作制,增设助理协助工作,逐步完善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同时,建立以聘任聘用制度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引入竞争机制,破除干部身份制,把聘任(用)制作为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全面推行;实行按绩效工资制分配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推动经开区各项的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全区共有社区居委会16个,居民小组73个,基层党委7个,党总支22个,党支部164个,党员3046人。管委会机关共有干部职工396人,派驻机构人员321人。
三、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昆明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经开区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实现了园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工业强区深入实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实现生产总值337亿元、工业增加值206.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1亿元、出口总额达12.7亿美元。大项目、大投资方略扎实推进,招商引资实现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引进内资366.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26亿美元,中国兵器、统一食品、云锡股份、昆明航空等一大批质量高、效益好的优质项目相继落户。园区建设全面提速,载体功能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8.1亿元;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0.6亿元;各专业园区建设全面展开,信息产业基地、光电子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昆明出口加工区顺利封关运行,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统筹城乡发展能力持续增强,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事业稳步推进。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农村向城市社区转型、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切实让经开区14万群众共享开发区发展的成果。
目前,昆明经开区已开发建成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开发区管理服务中心为核心,信息产业基地、出口加工区等“一核、七园”的发展格局,集聚了以装备制造、光电子、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和烟草加工及配套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综合经济实力已经跃居西部开发区上游水平。在国家商务部组织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1年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中,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以329.52分的总得分在22个西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排名第五,这是开发区继2008后,连续四年跻身西部开发区综合竞争力五强。2012年,全区营业总收入达874亿元,增长22%;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2亿元,增长15.8%;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增长9.2%;市属进出口总额21.4亿美元,增长70.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6亿元,增长32.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2.1亿元,增长31.2%,其中工业项目投资62.1亿元,增长41.6%。
版权属于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Copyright(c)2006-2013 KETDZ,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中国云南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产业基地春漫大道16号 650231 | 16 Chunman Ave. IT Industry Park Kunming National Economic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联系电话:0871-68163168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53010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