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加快推进园区协作发展
6月26日下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云南海埂会堂举行云南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园区协作发展新闻发布会,邀请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嘉摄
发布会完整实录
可扫描上方海报二维码查看
接下来
一起看发布会上的
精彩内容
近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园区经济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园区协作发展的政策文件。
政策文件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如下
出台背景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园区经济工作,制定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优化调整园区规划布局,“一园一策”支持重点园区集中突破,构建“2+3+N”沿边产业园区发展格局,创新昆明托管磨憨,建立沪滇“16+16”重点园区合作共建机制,推动园区发展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2024年,全省89个开发区以约1%的国土面积,贡献了超20%的GDP、30%的就业、40%的工业投资、60%的营业收入和近8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园区作为经济发展主战场的作用不断凸显、产业发展聚集区功能逐步提升、开放发展排头兵效应持续强化。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强调要积极探索利益共享机制,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要求使各类开放平台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这为云南省进一步推动园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以园区经济为牵引一体推进“三大经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地方经验、学习兄弟省市先进做法的基础上,研究起草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园区协作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利益共享机制》)。
主要内容
《利益共享机制》对推动园区协作发展很重要,主要明确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适用范围。即通过政府间合作推动促成跨区域园区共建、增量企业项目落地的,合作双方(地方政府或园区)可以协商分享协作带来的税费收入、经济指标(比如投资、产值外资、外贸等),明确的是“谁和谁在哪里的合作可以共享哪些利益”的问题。这里需要注意三个关键词,一是政府间合(协)作,二是园区,主要是合规开发区,国家批准设立的新区、沿边产业园区等其他类园区也可参照执行;三是共享的利益主要是税费收入和经济指标。
(二)协作类型。明确了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鼓励支持的主要协作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文件中提出的6种情形,即园区合作共建、园区优化整合、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协作、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或异地迁建。二是关于利益分享的具体内容(比如细项、比例、时限等)由合作双方结合实际按照公平公正、权责对等原则自行商定明确。
(三)税收及经济指标分享办法。主要明确了两个问题:一是协作形成的税费收入由属地征收,省级分享部分按现行财政制度执行,地方留成部分根据合作双方约定,按程序开展财力划转。二是协作形成的经济指标按现行规定在属地纳统,不突破现有统计制度,政府内部考核时根据合作双方约定比例分别纳入各自考核评估口径。
主要特点
这次出台的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政策文件,总体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保持政策弹性,留足空间余地、鼓励探索创新。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适用范围较宽泛,以省内跨州(市)、跨县(市、区)的政府间合作为主,同时支持跨省的政府间合作参照执行。比如在沪滇协作机制下,经由上海力量招引落地云南合规园区的省外企业、项目,可根据双方约定按规定分享相应利益。其次,利益分享的具体内容不搞一刀切,由合作双方结合实际平等协商,且可以根据改革要求和形势变化协商完善、动态调整。再次,开放式明确鼓励支持的协作类型,为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新模式新路径预留空间。
二是找准政策切口,打破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云南省各地拼经济抓发展的劲头都很足,但地区间乃至园区间资源禀赋各异、产业基础不同、发展条件差异大,针对政府间合作提供利益共享的政策供给,为打破行政壁垒、增强合作意愿创造了条件,也为跨区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提供了路径,同时还将为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开发建设算不过经济账的园区提供新的发展出路。比如,本轮开发区目录调整中,绥江、墨江分别选择优化整合纳入水富产业园、思茅产业园,降低运营成本、借力邻近的实力较强园区合作发展。又比如,由保山产业园区与隆阳、施甸、龙陵、昌宁、腾冲5县(市、区)共同建设“园中园”,统筹资源使用、促进产业聚集。
三是强化政策导向,鼓励各展所长、打造综合优势。园区发展要提速提质增效,就要发挥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内加强合作、聚力发展。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就是要以云南省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绿色能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沿边开放特殊政策优势,吸引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比如,沪滇临港科技城由昆明经开区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与上海临港集团共同成立轻资产公司,负责园区产业定位、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园区运营等工作,发挥各自优势和强项,共同推动园区建设;又比如,弥渡产业园区探索招商新模式,与上海东方美谷共建“西部健康谷”,吸引一批医疗器械企业入驻园区,加快探索“上海研发+云南制造”协作模式。
下一步,作为开发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开发区综合协调部门,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加强统筹协调,会同各部门把政策落细落地、服务各地把政策用足用好,并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让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园区协作发展步入快车道,为发展壮大园区经济提供新动力。
发布会上,还有这些精彩问答
在跨区域产业协作方面,昆明市是如何强化市级统筹,充分调动县区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产业协作?取得了哪些典型成效?
2022年以来,为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构建优势互补、差异发展、互利共赢的产业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昆明市创新建立跨区域产业协作“1+2+N”机制,通过产业共谋、利益共享,推动县区间由竞争转向“竞争+合作”,达到了破除“小算盘”、共谋大发展、“1+1>2”的效果。
针对“不能协作”的体制障碍,我们实施三个“一盘棋”。一是产业布局“一盘棋”,在全市层面明确各县区、各开发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构建“合而不同、错位联动、全面统筹”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要素保障“一盘棋”,由市级层面统筹调配各类资源,高效配置产业发展所需的要素指标,共同保障项目高效落地。三是招商引资“一盘棋”,在全市层面构建全面统筹、高效联动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引导项目向优势产业功能区集聚,有序实现跨区域流转,避免优质项目流失和内卷式恶性竞争。
针对“不愿协作”的利益困局,我们建立财税利益共享、统计核算分批和强力督促考核“三个保障机制”,将县区间跨区域协作项目涉及的税收、投资、产值、招商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按协作各方议定比例进行分享,并在考核评估中予以体现,合力构建差异发展、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产业协作新格局,破解县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本位思维,让县区实现合作共赢。
为抢抓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开通、托管磨憨等发展新机遇,持续深化跨区域产业协作新机制,2024年出台了重点产业协作园区管理办法,统筹划定磨憨—磨丁合作区和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的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2个重点产业协作园区,各县(市、区)、开发区引入投资建设在两个区域的产值、税收等全部算给各县(市、区)、开发区,举全市之力加快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承载区。
经过近两年的持续推进,昆明市产业“一盘棋”协同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从市域内项目跨区域流转看,已累计推动10个重点产业项目跨区域落地。其中,在推动错位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方面,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和富民县推动精细磷化工上下游联动发展,协同保障新希望集团磷矿开发利用与深加工项目跨区域落地;东川区与寻甸县合作共建天生桥产业园区,解决园区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和维护落地企业权益。在破解供需错配、保障要素需求方面,西山区与富民县签订大兴药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合作备忘录,宜良县与阳宗海签订匡远林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合作备忘录,实现了跨县区协同保障光伏项目用地的有益尝试。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招商引资方面,海底鹰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根据自身生产经营需要将办公地点从西山区迁至滇中新区,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将办公地点从经开区迁至西山区,相关县区分别就税收、产值指标分享达成一致,共同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实现多方共赢。从重点产业协作园区项目落地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已有55个项目完成备案审核程序,落地重点产业协作园区,也就是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和磨憨—磨丁合作区(其中,2024年4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2.92亿元;今年一季度7个,总投资约1.27亿元)。另外,昆明市在去年还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跨区域产业协作,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跨州市协作的机制,其中,在经开区还有一个具体的项目在落地。
下一步,昆明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园区协作发展的通知》,与兄弟州(市)携手,围绕各自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产业链互补为纽带、以创新协同为动力,开展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高水平跨区域合作,同时我们希望跟省外的产业,比较发达的,比如,长三角、珠三角的地区建立跨区域协作的办法,也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建立跨区域协作的一个机制,为云南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省统计局如何做好开发区统计监测?园区协作经济指标又如何实现共享?
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是云南省一以贯之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实践成果,也是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省统计局高度重视开发区统计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部署要求,积极推进建立健全开发区统计指标体系,扎实开展统计监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开发区统计监测。2023年,省统计局制定了《云南省开发区统计报表制度》,作为地方统计报表制度,报国家统计局批准后实施,成为目前全国7个省(直辖市)建立开发区报表制度的省份之一,并根据需求每年进行修订。按照“在地统计”原则和依法统计调查要求,开展开发区统计监测:一是监测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四上企业和主导产业营业收入等指标,以及6条产业链(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情况;二是开展开发区生产总值核算和开发区营商环境满意度调查;三是收集开发区管委会填报的开发区基本情况表、开放发展情况表、二氧化碳废水排放表和科技创新情况表中的63个指标;四是深入开展开发区统计监测分析,及时报送省政府和相关部门,为服务决策提供统计支撑;五是提供开发区考核定量指标,提供2022年和2023年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试评价定量指标数据;2023年州(市)园区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中期评估数据。
第二,关于跨区域协作园区经济指标统计。跨区域协作园区涉及的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统计指标,在统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由转入地统计部门按现行统计制度和口径进行统计、核算。在政府内部考核时,综合考虑双方权责关系,经济指标按双方协商比例纳入双方考核评估口径。对省际间协作的经济指标和有关考核评估,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细化执行。
第三,我们将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园区协作发展的通知》精神,与各部门协同发力,积极探索创新,抓好细化落实,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
保山产业园区具体如何运作“园中园”发展模式?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聚集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园中园”模式是保山立足市情、勇于创新,在市域空间范围内主动求变,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是加力、加速破解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固有难题,推动形成“竞争—竞合—联动”发展新格局的关键举措。
过去一段时期,包括保山在内的许多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普遍面临产业基础薄弱、招商能力有限、基础设施投入分散、发展不平衡等现实问题。由县级层面独立规划、建设、运营工业经济平台载体,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同质化竞争现象普遍,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保山举全市之力推动实施“园中园”发展新模式,摒弃传统分散发力的发展老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进行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聚合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创造性地提出在市级产业平台内,为每个县(市、区)划定专属区域建设“园中园”,形成“1+5>6”的聚集效应,赋能产业集群发展,闯出一条集约高效、共建共享的新路。
“园中园”模式的核心内涵在于:一是权责清晰,协同发力。实行“市级统筹、县级主责”的双轮驱动机制。市级层面:负责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制定和完善建设分配机制,明确具体政策措施,整合全市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园区层面:负责统一征地拆迁、编制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制定入园标准,承担“园中园”外围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企业服务工作。“园中园”层面:县级政府作为各“园中园”发展的责任主体,负责其专属区域的详细规划编制落实、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资金筹措及入园企业的日常联络与服务。二是打破壁垒,利益共享。彻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各县(市、区)招引的项目,可集中落户在其所属的“园中园”。项目产生的税收以及产值、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能耗等经济指标,按照项目来源县与市级园区的投入比例分享或承担,解决了“项目想落无处落”和“利益分配难协调”两大核心难题。三是产业协同,错位发展。市级层面科学规划,引导各“园中园”基于自身优势和全市产业链布局,聚焦发展1-2个特色主导产业,有效避免了县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集聚与互补,形成区域产业合力。
保山“园中园”模式显著优化了资源配置,市、县合力建成11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65公里市政道路、6座变电站及完备的电网、供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吸引135户企业入驻。我们坚定发展绿色硅产业,全市一盘棋协同引进隆基、通威、正泰等龙头企业落户园区,构建“硅矿—工业硅—高纯晶硅—单晶硅—电池片”的绿色硅产业链,成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2024年“园中园”产值达116.4亿元(占园区52.6%)。2016-2024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从74.6亿元跃升至221.2亿元,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强化。
下一步,我们将一如既往深入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项部署要求,认真落实好全省园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市场化、实体化改革方向,持续深化“园中园”模式创新,进一步丰富共建共享内涵及外延,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持续贡献“保山方案”。
园区合作共建的类型有跨省、跨州(市)和跨县(市、区)等多维度协作,跨区域园区协作产生的税收收入分享该如何实现?
园区协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跨区域联动,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要素链的高效整合。在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加速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深化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园区有跨区域协作的需求,我们也非常欢迎和支持省内外的企业、资本和机构,来云岭大地进行合作共建园区、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等,共同促进跨区域园区的健康发展。
跨区域园区税收有关情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明确权责利统一原则,夯实税收分享基础。园区利益共享机制是跨区域产业协作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可以有效推动资源要素高效流动与区域协调发展。财政部门积极支持跨区域园区协作发展,在跨区域税收分享方面,合作双方本着友好协商的前提,以各合作方在园区建设中的实际投入为依据,重点参考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要素,由双方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分享税种、比例、期限、计算方式等细节,为税收分享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构建多层次分配路径,打通税收分享渠道。一是省内跨州(市)协作方面,省级财政部门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支持各地进行园区税收分享的办理。具体来说,就是省级财政通过收支调配,将园区企业缴纳的相关税收,按约定比例在各州(市)间分配。二是州(市)内跨县(市、区)协作方面,参考省内跨州(市)协作,由所在州(市)财政部门比照办理。三是跨省协作方面,我们积极协调财政部,在报财政部备案或审批后,通过中央与省的财政划转进行办理。对此,财政部也是积极支持的。
第三,推进区域间转移支付,实现税收共享共赢。为确保税收分享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进一步完善动态调整与利益补偿机制,各方可通过横向转移支付,对园区企业缴纳的税收进行划转,推动区域间从“行政分割”向“利益共同体”转型,实现税收共享共赢。
瑞丽市人民政府在鼓励各地运用各种协作类型积极参与瑞丽沿边产业园、产业协作园建设,用好用活国家相关政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等相关方面情况如何?
瑞丽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拥有瑞丽、畹町两个国家级一类口岸,是“一带一路”重要国际陆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关键节点、中缅经济走廊的门户枢纽,也是西南开放的最前沿和核心区,更是新时代沿边开放的通道枢纽、产业基地、交流平台。
瑞丽沿边产业园区自2023年5月启动建设以来,我们充分发挥用工试点、财税、土地等政策优势,建立共商共建共享协作机制,以市场化为牵引推动园区建设和产业培育,建成园区厂房及配套用房165万平方米(民间投资建设占比达87.1%),引入34家标志性引领性龙头性企业,规上工业增加值2023年增长86%、2024年增长119%,园区升规工业企业突破20家,2025年预计升规企业40家以上,园区用工从2000人增加至4.2万人。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聚焦园区区位、用工、绿色能源等优势,围绕纺织服装、通信电子、装备制造、进口商品落地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快速实现标志性产业链条培育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在合作共建方面,我们秉持借力发展理念,多维度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与上海青浦区协作共建产业园区,与江苏、福建、江西、安徽、重庆等省市15个开发区结对共建产业园;联动央企国企资源,招引中铁开投、中冶天工、中交西部投等央企参与园区开发建设,注入国有资本动能;聚合头部民企力量,招引雅戈尔、湖北浩宇、福建仁和、上海稳羿等企业,投资70亿元建设10个“园中园”项目,形成了“企业投资、自主建设、招商运营和政府提供要素保障、完善配套、精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国家产业协作园区政策文件下发后,我们积极编制《云南瑞丽产业协作园区发展规划》,主动赴上海各行业协会开展深度调研,精准研判比较优势、对接市场需求,结合瑞丽资源禀赋与东部产业契合度,在沿边产业园区4大主导产业基础上,新增生物医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文创)等特色产业,同步梳理出148个重点协作发展项目。
目前,瑞丽沿边产业园建设初具雏形,产业协作园建设蓄势待发,随着园区协作发展进入新格局,跨区域合作迎来更大发展机遇和更广阔发展空间。省政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园区协作发展文件的出台,为我们构建财税利益、经济指标共享的跨区域协作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瑞丽有条件也有信心,通过与各地建立利益分享、成本共担机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在沿边产业园区的基础上,抓好产业协作园区建设,努力争当在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示范和标杆。
瑞丽区位优势独特、政策红利叠加、服务高效精准、承载空间成熟。我们将以最大诚意搭建合作平台,以最优服务保障项目落地,与各方构建长效协作机制。无论是产业转移、联合招商还是产业链协同,始终坚持优势互补、发展共享,让每一位合作伙伴在瑞丽这片开发开放热土上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