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

当前位置: 首页>招商引资>招商引资
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发布最新一批制度创新案例
来源:“昆明经开区”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07-21 9:39:44 编辑:张敏

7月18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举行制度创新新闻发布会,区制度创新部联合官渡区域管理办公室介绍昆明片区建设取得成效,对外发布新一批制度创新经验案例。

案例一

东西协同推动“数字云牛”集成创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挖掘整合云南数据资源多样性优势,主动对接上海临港集团,帮助企业加强数据产权建设,沪滇携手推动“数字云牛”集成创新,落地全国首单牧业数据产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功落地。

一、主要做法

一是找准切口,挖掘传统优势产业数据价值。云南一直以来都是肉牛大省,2024年上半年云南省牛肉产量19.74万吨,居全国第5位。昆明片区瞄准肉牛产业数据“小切口”,引入培育“数字云牛”项目,支持企业国内率先利用内置物联网卡的5G+胶囊机器人,将其植入牛瘤胃内,实时采集肉牛体温、体态、胃动量等30余项养殖关键数据,借助算法模型对数据分析整合,将每头牛的生理数据转化为可交易的数字资产,提升行业效率。

二是东西协作,跨区构建特色数据生态。昆明片区依托沪滇临港科技城东西协作平台优势,通过数实结合、场景共用、政策接力、跨区集成的协作机制,率先推动“肉牛生理数据要素数据产品”在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管理平台完成登记,经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审查后,颁发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完成了全国畜牧业数据产品认证的首例首单;“数据产品登记凭证”明确了数据权属,确保数据资产合法性和可交易性,而后通过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与交易联动机制,“肉牛生理数据要素数据产品”可无缝对接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交易。实现“数字资源”向“数字知产”的转化及“上海登记—云南确权—全国流通”的跨区域资源互补和协同办理。

三是完成闭环,助力金融精准赋能数据资产。昆明片区统筹协调金融机构打好数字金融牌,实施金融产品清单化管理,精准滴灌重点产业、创新产业,联合银行和保险公司创新推出“数字牛抵押贷”,盘活活体资产,为牧场主解决融资难题;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搭建知识产权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制定知识产权融资风险补偿办法,协助企业打通“数据确权—资产入表—知产登记—质押贷款”全链路。

二、实践效果

一是养殖端实现降本增效。改革前,传统牧场依赖人工经验管理,单户牧场仅能有效养殖10头牛;饲料投放粗放、病害预防相对滞后,综合养殖成本高,年利润增长缓慢。改革后,单户有效管理头数从10头增至30头,综合养殖成本下降19.8元/头/天,饲料转化率提高17%;疾病预防准确率达89.3%,年利润增长超30%。

二是流通端解决产业痛点。改革前,牧业数据无法资产化,牧场主融资依赖传统抵押贷款,成本高、额度低;数据权属不清,无法支撑供应链金融。改革后,通过“数据确权—资产入表—知产质押”全链路机制,推动数据成为可评估、可交易资产,破解传统牧业与供应链金融“两张皮”难题,落地全国首单牧业数据产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案例,帮助企业获得1000万元授信,为全国肉牛产业提供首套数据金融化路径。

三是行业端推进标准示范。改革前,国内缺乏活体数据采集标准,云南肉牛产业无品牌影响力,跨境合作缺乏技术载体。改革后,通过制定国内首个活体数据采集国家标准,获农业农村部“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认证,构建“5G+工业互联网”跨境模式,吸引老挝、缅甸、柬埔寨共建跨境合作示范基地,带动云南肉牛产业数字化覆盖率提升35%。

案例二

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新模式

——落地全国首笔迪拜方向货币桥项目

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积极探索数字人民币创新业务,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服务云南企业落地全国首笔中国-阿联酋迪拜方向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开辟数字金融新路径,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有力支持。

一、主要做法

一是创新应用跨境结算平台。通过拓宽结算渠道,缩短支付链条、提升安全保障,实现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平台支持多币种央行数字货币在不同监管体系下的实时跨境支付,有效克服了常规跨境支付存在的交易链条过长、支付效率较低、拒付和欺诈风险高等问题。

二是创新优化跨境支付流程。传统跨境支付流程繁琐,需要经过多家银行中转,耗时长且易产生汇兑风险。通过货币桥平台进行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实现境内外银行点对点支付,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汇兑风险和手续费成本。

二、实践效果

一是落地全国首笔中阿迪拜方向货币桥项目。中国银行云南分行服务云南外贸企业率先实现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跨境贸易支付场景业务落地,首笔试点金额496.56万元,是全国首单中国对迪拜汇款业务,也是全省首笔对阿联酋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为未来开展多国别跨境支付业务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二是推动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货币桥项目作为新型跨境金融结算方式,整合了多国央行数字货币系统,拓宽了跨境支付渠道、提高了跨境支付效率、增强了跨境支付安全性,降低了交易和时间成本,为国际货币和贸易体系带来更多便利和机遇。

案例三

打造跨境人才

“学、技、业、居”四位一体

制度型开放新体系

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聚焦沿边、跨境特色,加快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部署要求,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软联通、心联通合作,构建“教培—认定—创业—宜居”全链条跨境人才服务体系,实现中老铁路职业教育标准跨国输出、国际职业资格互认、口岸通关效能提升及外籍人才服务优化,形成“语言+技能+认证”三位一体跨境人力资源配置新模式。

一、主要做法

一是创新跨境人才教培模式。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提出“语言+技能+认证”三位一体的全链条、场景化、沉浸式培养模式。聚焦中老铁路实际需求,为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量身定制“2+5”教培方案,先期对40名老挝学员实施为期2年的教学能力和师资培训,再派遣24名专家赴老挝开展为期5年的驻外教育技术合作,助力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培养国际化铁路专业人才。

二是探索国际职业资格认定。依托《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职业资格国际单项认可职业(工种)的通知》(云人社通〔2022〕40号)、《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昆党人才〔2023〕2号)精神,促进区域人才流动和对外开放水平,借鉴苏州、重庆、成都等先行地区职称资格目录,围绕自贸需求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职业资格评价体系,因地制宜率先探索建立与泰国、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职业资格单项认可清单,推动国际职业资格认定在自贸试验区范围内先行先试。

三是构建全链速办服务体系。昆明片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外国人来华投资工作专窗”,配备多语种服务团队,整合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工作许可、居留许可等事项,提供“一站式”服务;推行“极简审批”模式,材料齐全的申请实现“即来即审、审过即发”;构建“前置指导—极速审批—全链护航”服务体系,推出营业执照、公章免费邮寄等贴心服务,切实提升外资企业获得感。

四是优化服务保障。开辟境外人员入境就医紧急救助通道,对外籍危重患者、核心技术人才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就诊,开辟小语种诊疗服务;设立“兴滇惠才绿色窗口”,为持卡高层次人才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医疗保障;在昆设立国际学校分校,引入外籍教师和国际课程,为外籍家庭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中老铁路跨境列车旅游产品,进一步提供多语种场站导游标识和翻译服务,便利旅客一站式体验“一带一路”沿线风光。

二、实践效果

一是铁路标准跨国推广。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帮助老挝建成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老挝铁路职业教育体系,为老挝制定6个专业教学标准、3个国家职业标准,开发完善老挝语铁道类专业课程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帮助老方研究制定铁路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技术规范、操作标准等。近两年已为老挝培养各类铁路人才800多名,其中有66名老挝籍员工成为中老铁路第一批火车司机。

二是外籍人才便捷融入。破解国际人才流动壁垒,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落户,推动境外人才便捷融入本地人力资源市场,来昆外籍人员及免签入境人员同比分别增长131%和965%。自2022年8月启动外国人专业技能单项认定以来,已有8家企业共27名泰国人通过职业技能单项认定在昆工作。

三是外资企业落地加速。“外国人来华专窗”“高效办成一件事”等便利化政务服务大幅缩减涉外商事办理时间,仅用半天顺利为外籍投资人完成企业注册登记。专窗累计协助27家外资企业完成注册登记,成为昆明吸引外资的重要服务平台。云南首家外资演艺经纪公司、首家外商国际航空运输销售代理企业相继落户昆明片区;首家老挝企业本亚威(昆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入驻磨憨国际商贸服务区。

四是跨境交流日益频繁。昆明市去年接诊外国患者300余人,共办理外国人医师短期行医资格109人,已接纳外国留学生(以南亚、东南亚为主)25人。2024年,中老铁路运送出入境旅客超过30万人次,同比增长136%,旅客来源国家和地区达101个。

案例四

无忧信用保险精准护航企业“南向出海”

目前,企业出海势头高涨,为应对国际形势动荡、融资收款困难、关税政策波动等风险,破解接单难、避险难等问题,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依托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推出无忧信用保,以“风险屏障”和“融资赋能”双轮驱动,通过建好政策“推进器”、织密风险“防护网”、畅通融资“快车道”,精准把握国际市场动态,助力外向型企业走出去、抢订单、拓市场。

一、主要做法

一是省区联动,建好政策“推进器”。为降低企业购买信用保险成本,片区协同上级,精准施策。2024—2025年云南省商务厅印发《推进外贸稳进提质政策(第一批)、(第二批)》,企业免费享受统保平台保障服务和给予70%的非统保平台保费补助;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印发省级配套政策,给予每户企业每年信用保险、资信调查、运费保险、进口预付款保险不超过50万元保费补助。

二是预警结合,织密风险“防护网”。依托中国信保覆盖全球4.7亿家企业银行数据、超过400多个国家的资信数据库、风险地图和“资信红绿灯”系统,引导企业查询投资和贸易目标国的潜在风险。承保范围覆盖面广,包含一般贸易及对外工程和设备出口项下的商业风险(买方破产、拖欠、拒收货物)和海外投资项下的东道国政治风险与主权信用风险(战争、外汇管制、进口禁令等)。定期发布全球41个重点国家和地区《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在政治、经济、营商环境、法律等方面给予目的国投资提醒和预警,并辅助企业筛选优质客户,破解企业“有单不敢接”“有资不敢投”难题。

三是银保合作,畅通融资“快车道”。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采取“信用保险+融资”模式,出口企业凭借保单增信经银行评估后即可获得出口收汇融资,助力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推进线上融资数字化转型,借助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单一窗口”等平台保单融资场景,实现全流程线上业务操作。

二、实践效果

一是化解应收账款风险。2024年,昆明片区通过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方式享受免费领取统保平台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达57家,实现“一健投保、免申即享”;通过非统保平台投保信用保险、进口预付款保险等险种的外贸企业达27家,累计支持企业出口创汇超3亿美元。

二是缓解企业融资难题。2025年为区内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具跨境融资性保函,助力其在国际市场获得7.1亿元外资银行离岸人民币贷款,有效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

案例五

跨境绿色电力合作新模式

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立足沿边跨境实际,认真对标周边国家工作会议精神和自贸提升战略工作部署,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提出“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交通物流、能源、数字信息等大通道建设”的殷切期望,携手区内能源企业积极探索跨境数智电网建设服务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服务成果可感可及。

一、主要做法

一是组建跨境电网公司。南网澜湄国际公司与老挝国家电力公司按90%:10%股比合资成立老挝国家输电网公司(简称EDL-T),项目于2023年12月27日正式运营。EDL-T公司通过老挝政府授予的特许权,负责老挝230千伏及以上输电网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特许经营期40年。构建实现中老越、中老泰、中老缅、中老柬的区域电力互联互通格局,辐射带动澜湄乃至东南亚区域电力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动技术标准互认。围绕跨境输电网络建设、新能源联合开发、电力设施日常维护全面开展技术标准、规则规制对接互认工作,在老挝首次应用了无人机技术和山火防控措施,显著提升输电线路的故障检测速度,有效避免因山火引发的停电事件。

三是引进跨境交易主体。构建“澜湄区域电力交易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搭建跨境电力交易实时结算体系,推动中、缅、泰、老等国电力资源的跨区域优化配置,为东盟能源市场一体化奠定技术基础。出台全国首个省级文件支持自贸试验区开展跨境电力贸易。完善“互联网+”电力交易主体,降低入市门槛,引进老挝、缅甸、越南80余家跨境售购电主体参与省内交易,探索打造跨境绿电丝绸之路。

四是上线跨境结算平台。电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标准化以及支付状态全天候、全链条查询,采用全球法人识别码(LEI)等金融数据交换标准,解决中老清算银行支付要求、系统接口不统一、支付状态查询不便等痛点,实现基于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统一接口、统一标准连接多家银行的人民币跨境结算管理,提高人民币跨境结算效率,防范资金安全风险。

二、实践效果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老挝、缅甸和越南累计实现电力互济超760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占比达90%以上。促进清洁能源跨区域优化配置、提升区域电力供应可靠性。

二是深化规则标准“软联通”。澜湄区域电力技术标准促进会、澜湄电力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成立,发布机械储能技术等国际标准73项。申请地方标准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7余项,软件著作权余项140余项。累计发表中文核心、SCI、EI等论文160余篇。“区块链+电力交易”成果入选中央网信办创新应用案例。

三是促进人文交流“心联通”。依托老挝国家输电网项目、中老500千伏联网项目、中老铁路老挝段外部供电项目等重大工程,服务当地民生、推动人文交流,驰援“3·28”缅甸地震和越南老挝水灾;培养超过澜湄区域电力领域中高层管理及技术人员1000名和湄公河流域留学生171名。

案例六

GMS跨境公路运输“一车到底”新模式

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创新推出“一车到底”跨境公路运输模式,通过简化通关流程、建立多式联运联盟、升级枢纽设施三大举措,实现中越(昆明—河内)、中老(昆明—会晒)国际道路运输“原车原箱直达”,破解传统跨境运输换装耗时长、成本高等痛点。中越线路单程节省1天时间、成本降1000元/车,中老线路常态化运营并建成两大国际客运枢纽,推动云南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型。

一、主要做法

一是创新“一车到底”通关模式。中方货运车辆持CBTA协定证件直接入境越南、老挝腹地,免除换车头、吊柜、掏箱检查等环节,口岸通关时间从1天压缩至1小时;开通昆明—河内(700公里)、昆明—会晒(880公里)等直达定线班列,实行“客车化”时刻表管理;推动海关、边检、运输企业数据互联,实现“一次申报、联合查验、快速放行”。

二是构建多式联运枢纽网络。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昆明国际客运站”“西双版纳东盟综合交通服务中心”,提供国际客运、铁路机场接驳、旅游咨询等一站式服务。牵头成立中国—中南半岛多式联运联盟,中、越、老、柬、泰、缅六国共同参与,整合公路、铁路、水运资源,推行“一单制”“一箱制”联运规则。

三是优化跨境协作机制。与老挝交通运输部举行国际道路运输年度会谈,就线路开通、标准互认等11项议题达成共识;对鲜花、蔬菜等生鲜货物开通绿色通道保障,实行“即到即查、优先放行”,支持“当日直达”运输。

二、实践效果

一是通关效率提升。改革前,跨境货车需在口岸换车头、吊柜掏箱检查,中越河口口岸通关耗时至少24小时,生鲜产品损耗率高。改革后,实行“一车到底”免换装模式,河口口岸通关压缩至1小时,效率提升96%,中老、中越货运全程时间缩短1~2天,鲜花等生鲜产品实现“当日直达”。

二是物流成本下降。改革前,跨境运输需多次装卸、分箱,中越线单辆车综合成本高,万象—昆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改革后,中越线单车节省成本1000元/次,万象—昆明物流成本下降40%~50%,“澜湄快线”单箱省200元,累计降低企业物流支出超千万元。

三是枢纽功能跃升。改革前,云南无专业化国际道路客运枢纽,跨境班线零散,联运衔接低效。改革后,建成昆明、西双版纳两大国际客运站,首开昆明—会晒(880公里)、景洪—会晒等9条客运、5条货运定线班列,实现“公铁空”一站式接驳,年服务跨境旅客超万人次。

案例七

“一业一查+信用”综合监管模式

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解决多头多级抽查问题,昆明片区(官渡区)通过整合行业抽查事项,优化“一业一查”清单,建立动态监管对象名录库,制定合规手册,利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和信用修复平台,探索推行“一业一查+信用”综合监管模式,推动企业减负和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一、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一业一查年度计划。整合行业抽查事项,印发《年度“一业一查”联合监管事项清单和联合监管工作计划》,对托育机构、烟草行业等17个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和潜在风险大、社会风险高的重点行业领域实行“一业一查”。

二是制定“一单一库一手册”。坚持能联尽联、应合尽合的原则,优化整合对同一行业经营主体的抽查事项,建成“一业一查”联合抽查事项清单、“一业一查”监管对象名录库。同时,整合实行“一业一查”相关行业的监管要求和标准,制定“一业一查”合规手册。

三是优化整合抽查事项,部门联合一次上门查多项事。对同一行业涉及多个部门的行政检查事项加以整合,以跨部门联合抽查为原则,实行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结合企业信用等级调整抽查比例—低风险企业降低频次,高风险企业加大检查力度;推行“企业安静期”。每月1—15日,原则上不对企业开展常规性行政检查。

四是推行“企业信用”修复,动态调整综合抽查企业频次。制定《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办法(试行)》,开展企业经营异常记录痕迹信用修复,结合信用修复情况,动态调整一业一查企业抽查比率和频次。

二、实践效果

一是监管效率提升与企业负担减轻。通过多部门联合检查,17个试点行业的抽查任务数、检查对象数同比下降55%,事项覆盖率同比提升55%,实现“管行业”模式转型;“企业安静期”等措施大幅减少对经营活动的干扰。

二是促进企业诚信自律。依托信用平台与修复机制,昆明片区(官渡区)5.1万户异常名录企业中,3.9万户完成移出并修复信用,形成“守信激励、失信约束”的良性循环,以较低监管成本实现高效治理。

案例八

AI赋能惠企政策精准触达模式

昆明片区(官渡区)聚焦企业需求,整合多领域惠企政策,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深化政务服务供给端改革,率先借助DeepSeek系统上线“官小服”AI政策助手。极大地简化政策推送流程,提高政策咨询的便捷度和准确性,为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智能的服务体验。

一、主要做法

一是组建惠企服务专业队伍,打造智能服务底座。联合区级26个惠企政策部门,成立“惠企政策宣讲官”专业队伍,通过惠企政策梳理、归集、咨询、兑现等工作全流程参与惠企政策梳理归集。

二是汇聚惠企政策“一单两库”,构建数据服务体系。按照公共服务、产业扶持等6大领域梳理国家、省、市、区惠企政策,并结合高频惠企政策兑现情况,建成“惠企政策兑现事项清单”+“政策库”+“企业库”,形成“一单两库”数据体系。同时,汇编形成《官渡区惠企政策“一折通”》,为接入Deepseek开发“官小服”AI政策助手提供初始数据池。

三是借助数字经济优势资源,简化政策推送流程。接入Deepseek大模型,利用与微信高度契合的“腾讯元宝”微信小程序,企业无需单独下载APP,即可通过微信小程序轻松获取政策信息。

四是提供微信语音智慧服务,精准触达惠企政策。开发“官小服”AI政策助手,企业直接扫码进入,根据语音键输入关键词即可咨询相关政策。同时,咨询内容以纲要条目式列出,并附带承办部门及联系人电话,确保咨询过程更加顺畅。

二、实践效果

一是政策服务效率显著提升。通过AI语音交互实现秒级应答,企业政策咨询便捷度较上一年提升近3倍,累计帮助问询4万余次,有效解决企业和群众政策查询“记不住、读不懂、不会用”等问题。

二是政策兑现与融资成效突出。辅助企业完成政策兑现2009万元,推动融资贷款超1.56亿元,直接赋能企业发展,增强政策落地实效。

三是全面构建多维度服务体系。形成“线上AI助手+线下专区帮办+上门问诊推送”的立体化服务模式,覆盖全区43万市场经营主体,为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官渡经验”。


版权属于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Copyright(c)2006-2013 KETDZ,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中国云南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产业基地春漫大道16号 650231 | 16 Chunman Ave. IT Industry Park Kunming National Economic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联系电话:0871-68163168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53010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