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模式
无障碍浏览

国家级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www.jkq.km.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索引号: 115301160-202507-100789 主题分类: 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知识普及
发布机构:  昆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发布日期: 2025-07-28 16:32
名 称: 这些常见皮肤“小凸起”可能引发感染甚至癌变,别盲目抠!
文号: 关键字:

这些常见皮肤“小凸起”可能引发感染甚至癌变,别盲目抠!

发布时间:2025-07-28 16:32 浏览次数:0
字号:[ ]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发现身体某个部位忽然冒出来一个“小凸起”忍不住想挤掉或抠掉!问题来了,“小凸起”究竟是什么?能不能自行处理?是否存在健康隐患?

遇到以下5种情形,千万别“手贱”!

1.疖

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火疖子”,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其特征是局部皮肤红肿热痛,边界清楚,中央可能看到毛发。多发于头、面、颈、背、臀部,严重者会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

医生提醒

疖早期未化脓时可采用热敷的方法辅助治疗,一旦化脓,切不可用手去挤捏,尤其是鼻翼和上唇部位的疖肿,这里血管和淋巴管丰富,直接与颅内海绵窦相通,如果挤压不当,可使细菌沿血行方向进入海绵窦,形成含菌血栓,引起颅内感染。建议及时前往医院治疗,医生在肿胀部位切个小口,把脓液放出来即可。

2.脂肪瘤

脂肪瘤是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的一种良性软组织肿瘤,可为单发也可为多发大小几毫米至几十毫米不等,摸上去是滑溜溜的无痛性肿块,边界清楚、质地柔软、生长缓慢,好发于肩、背、颈、乳房和腹部,上臂、大腿、臀部多见于40-60岁肥胖者。

医生提醒

脂肪瘤如果没有明显增大,可以选择定期复查,无需系统治疗。平时应注意清洁,不要去揉搓刺激脂肪瘤,以免感染。若瘤体较大,影响美观或出现疼痛等情况,可以选择手术治疗,但切除后有一定复发概率。

3.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是最常见的上皮源性囊肿之一,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内容物主要是豆渣样角化物,好发于儿童及青年的口底、颏下、眼睑、额、鼻、眶外侧、耳下等部位。一般无症状,生长缓慢。

医生提醒

如果发现身上长了表面有小孔样结构的皮下肿块,应当考虑表皮样囊肿的可能,不要自行挤压,若囊肿出现明显增大、红肿、疼痛,建议及早就医,可通过激光、手术去除。

4.毛母质瘤

毛母质瘤又称钙化上皮瘤是源自向毛母质细胞分化的原始上皮胚芽细胞的一种良性肿瘤。多见于女性,集中在儿童期或青年期(5~15岁)发病,有可能恶变为毛母质癌,但几率较低。毛母质瘤通常不会累及表皮层,因此表面皮肤可能看起来正常,或仅有轻微的发红或隆起。

医生提醒

其临床表现与脂肪瘤等较为相似,因此早期的超声诊断尤为重要。治疗方法通常以手术切除为主,复发率较低。

5.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医学上又称肥厚性瘢痕是皮肤在受伤后过度的一种表现。可由疱疹、痤疮、蚊虫叮咬、化脓感染等皮肤损伤引起,前胸、肩背部、耳垂是最容易发生瘢痕疙瘩的三个部位,通常呈现为坚硬、凸起、不规则形状的肿块。

医生提醒

虽然大多数瘢痕疙瘩是良性的,但极少数情况下,它们可能是恶性肿瘤(如瘢痕癌)的早期表现,应尽早就诊。轻度至中度的瘢痕疙瘩可以通过局部注射类固醇药物来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纤维组织的增生。较大或影响功能的瘢痕疙瘩,可以通过激光、手术进行治疗。

最后提醒,无论上述哪种鼓包情况都请停下自己忍不住挤挤抠抠的手,它们都不是有效的改善方案,甚至有加重病情的风险,必要时皮肤科门诊评估诊断。


版权属于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Copyright(c)2006-2013 KETDZ,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中国云南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产业基地春漫大道16号 650231 | 16 Chunman Ave. IT Industry Park Kunming National Economic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联系电话:0871-68163168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53010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