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动态
6月5日《云南日报》头版刊发报道,关注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梯度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案例入选自贸试验区第六批29个“最佳实践案例”。
报道全文如下
为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商务部近日印发推广自贸试验区第六批29个“最佳实践案例”。其中,云南自贸试验区“梯度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中越跨境陆路运输模式改革”2项案例入选。
“梯度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案例,是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深化东西部产业协作,通过明确承接产业重点、打造开放承接平台、创新产业转移合作模式、强化内外部产业协同机制,积极探索沿长江省市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的新模式。
“中越跨境陆路运输模式改革”案例,是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深度融入和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立足沿边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实施中越跨境运输“一箱到底”“一车到底”“重进重出”(双向载货进出)试点,完善跨境物流服务网络,推进跨境物流运输便利化。
据了解,省商务厅(省自贸办)将继续发挥牵头作用,会同各片区各部门及时总结提炼并推广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释放改革红利,推动云南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案例详情:
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深化东西部产业协作,通过明确承接产业重点、打造开放承接平台、创新产业转移合作模式、强化内外部产业协同机制,积极探索沿长江省市自贸试验区(以下简称“沿江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新模式。
一、主要做法
(一)拓展产业转移内涵,打造协同承接平台。
一是基于自身产业基础、区位条件、要素供给等因素,不断拓展承接产业范围,积极承接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生产性服务、工业互联等产业,以及致力于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的先进制造业。
二是推动昆明片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综保区、磨憨—磨丁合作区“四区”联动发展,一体建立联动机制,集成支持政策,共享口岸保税功能,错位产业布局,推进制度创新,打通“四区”注册、建设、投产运营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推进商事登记、知识产权等相关政务、信息、监管互通衔接。
(二)创新转移合作模式,推动东西优势叠加。
一是以项目为牵引,搭建联动发展载体。以东西共建方式建设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引导东部企业把研发设计、销售结算、集疏分拨环节布局昆明,把制造加工、售后维修、跨境通关环节放在磨憨,服务产业用好国际经贸规则,促进跨境产业链强链固链。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昆明经开区(上海)科创飞地”,构建“项目孵化在上海,成果转化在昆明”生态体系。
二是以企业为主体,实现市场化共建共享。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的开发建设,将以往园区合作由园区管委会间订立协议转变为园区开发运营主体间签订共建协议,双方共同制定项目战略发展规划、产业规划,既有效解决项目开发建设所需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又保障后续招商运营及利益共享。
(三)完善产业协同机制,双向拓展发展空间。
一是强化东西部协作双向赋能产业。依托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协作载体,上海临港集团通过共建共营导入自身品牌、市场和企业成长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服务优势,链接更多优质企业和资本、创新资源、专业服务,赋能昆明片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昆明片区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激活存量企业,为临港新片区产业提供更广阔劳动对象、链接更大区域市场。
二是深化南北向协同双向拓展市场。提升南北跨境物流效能,加快建设昆明—磨憨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升级昆明王家营中心站海关监管场地,与磨憨铁路口岸实现功能互补。推出“中欧班列+中老铁路”、“沪滇澜湄线”、昆渝高铁动车货运等班列品牌,保障南北向高效互联。推进商事登记跨区跨省通办,保障要素、产业区域间互通。
三是优化区域内合作协调发展产业。探索制定园区协作政策,打破行政区划,创新利益分享、数据核算和考核评估跨区域协作工作机制,实行主要经济指标全额双核算、招商引资指标全额纳入协作地核算、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地区在各类考核中给予加分激励等,在昆明市范围内形成合力,吸引东部优质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高效转移。
二、实践效果
(一)打造沿江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新模式。“上海经验+云南速度”助推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以“拿地即开工”模式推进开工建设并提前建成开园。“上海研发+云南制造”助推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中心等一批功能平台落地,赋能云南产业发展。“上海企业+云南资源”助推昆明片区高质量开发,福建、浙江、湖北等地17家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物流业企业意向落地磨憨—磨丁合作区,拟投资金额超6.6亿元。
(二)产业转移承接成效显著。上海临港磨憨首发项目、海福创两亚产业园等重点产业项目落地。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吸引上海材料所、上海华彩光能、苏州推动者生物等24家企业入驻,90家企业注册,55家企业签约,行业包含新材料、检验检测、生物医药等。昆明片区承接产业转移签约项目45个、到位资金150亿元,磨憨沿边产业园签约项目28个、投资金额52亿元,涉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
(三)自贸片区发展动力支撑更强。新模式助推中老铁路黄金通道作用进一步释放,2024年磨憨口岸进出口货物928.31万吨,同比增长13.49%,出入境人员230万人次,同比增长42%;“中欧、沪滇、湘滇、云贵+澜湄线”国际班列相继开行。中老合资旅行社、外资演艺经纪公司等新业态落地;昆明赛诺制药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大幅提升“产、学、研”融合效率。
版权属于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Copyright(c)2006-2013 KETDZ,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中国云南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产业基地春漫大道16号 650231 | 16 Chunman Ave. IT Industry Park Kunming National Economic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联系电话:0871-68163168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5301000039